本報記者 王君
“雙11”預售已經開啟,咖啡賽道再成矚目焦點。天貓官方發布的10月24日至10月29日的每日食品行業預售前十榜單顯示,咖啡品牌多次占領預售第一。例如,10月24日當天食品預售第一為三頓半,10月25日當天則為星巴克。這也從側面印證了海內外咖啡品牌競爭愈發激烈。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江瀚認為,咖啡國產化是大勢所趨。他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咖啡企業進入國內市場。當前咖啡市場不僅僅是國產化,而是平價化,或者說性價比化,像星巴克這樣高價咖啡的市場空間未來可能會被進一步壓縮。”
資本加持下
國產咖啡品牌加速崛起
10月24日晚8點,2022天貓“雙11”正式開啟預售。當天,天貓官方發布的食品行業預售成績單顯示,咖啡品類開啟預售后業績表現尤為亮眼。其中,三頓半、Nespresso(雀巢子品牌)、隅田川、永璞、星巴克這五個咖啡品牌均在預售成績排行榜前十名內。尤其是國產咖啡品牌三頓半旗艦店,預售開啟97分鐘交易額破億元,超越去年“雙11”預售全周期,位居當天預售成績單榜首。
“雙11”國產品牌在預售首日“成功突圍”并非偶然。
近兩年,咖啡賽道出現“融資熱”現象。紅餐大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咖啡相關領域融資事件數量創下了2013年以來新高,融資總額也達到了45億元。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2年上半年,咖啡品牌發生了10起超過億元的融資事件,融資總額超過48億元。
在此期間,大量國產咖啡品牌吸引資本入局。例如,2015年注冊的Manner coffee品牌,在2021年2月份吸引淡馬錫注資13億美元,同年5月份又吸引美團龍珠助其完成戰略融資,6月份再次引來字節跳動戰略部出手。而2017年注冊的咖啡生產商三頓半在2020年至2021年底,相繼吸引了紅杉中國、峰瑞資本、CPE源峰、IDG資本、紀源資本、內向基金等機構成為其資本“后盾”。
艾媒咨詢CEO張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中國咖啡市場的消費需求每年都在快速增長,咖啡已經成為非常高頻的消費品,也催生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這成為中國創業者和資本爭相涌入咖啡市場的契機和出發點。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市場規模達3817億元,預計2022年達4856億元。
與此同時,國產咖啡在品類上的競爭也越來越細化。
“繼速溶咖啡、掛耳咖啡細分品類‘走紅’后,一些主打超速溶冷萃咖啡粉的國牌也開始席卷咖啡粉線上市場。”廣東省食品安全保障促進會副會長朱丹蓬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國產品牌在外觀營銷上也做了許多改變,例如三頓半就憑借“小罐子”外觀,借助社交屬性成為新興網紅品牌。
競爭日益激烈
海外咖啡品牌艱難守護陣營
而受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影響,早期進入中國并以線下店為主的咖啡企業卻面臨著沖擊。
星巴克發布的截至2022年7月3日的第三財季業績顯示,星巴克實現凈利潤為9.13億元,同比下跌20.82%。其中,星巴克中國市場的營收為5.4億美元,同比下滑40%。彼時,星巴克中國表示,業績下滑的原因與疫情帶來的閉店有關。
與此同時,2018年,Tim Hortons母公司RBI和笛卡爾資本合資成立Tims中國。借助中國當下的咖啡融資熱潮,2022年火速奔赴納斯達克上市。但截至美東時間10月28日,Tims中國報3.55美元,與10美元上市的SPAC殼公司相比,折價64%。
從公司此前公開的招股書看,2019至2021年,Tims中國的凈虧損分別為8782.8萬元、1.4億元和3.8億元,2021年凈虧損較2020年擴大2倍以上,3年合計虧損超6億元。
“除了借其提神醒腦,消費者對咖啡的需求還在于咖啡本身屬于‘時尚’飲品,在高學歷者中比較流行,同時咖啡這一載體被賦予了社交屬性。星巴克滿足上述需求,且尤為重視消費場景下的商務、社交等第三空間的需求,但是疫情影響下,社交場景反而成為星巴克‘短板’。”張毅說道。
另一方面,瑞幸咖啡的門店近兩年的迅猛增長,一直被外界認為是星巴克在中國本土的壓力來源之一。
據中金公司研究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瑞幸咖啡在中國的門店數已超越星巴克,成為國內咖啡連鎖品牌店數第一。除此之外,國產品牌Manner、M Stand、Seesaw等憑借獨具特色的精品咖啡,都在火速擴張。“我們認為,隨著咖啡飲用習慣在國內市場的逐步培育,以及中國消費者尤其年輕一代對于國潮的追捧和民族文化自信,國產咖啡連鎖品牌潛力可期。”
“此前國產咖啡品種受限于生產工藝、貨源等影響,發展不如海外老品牌。但目前這些影響基本被消除,許多消費者幾乎喝不出國產和海外品牌區別。同時,資本助推下,未來中國咖啡市場不管是從人均消費量、產業鏈的完整性、品牌階層分級、網點以及銷售渠道的普及性來講,都比海外品牌優勢明顯。”張毅說道。
張毅認為,傳統的海外品牌在中國市場的長期的教育,為中國企業提供了可模仿的標準。“星巴克等品牌讓國內企業找到了一種標準化的發展模式,在技術提升后發現它容易復制,加上一點品類創新就能變成本土品牌的優勢。比如現在網上大火的部分速溶咖啡系列,基本靠新銳國貨引領。”
(編輯 上官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