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彭妍
近期,多家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發布公告表示,將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引起市場的關注。
“部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可能受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從需求端來看,經歷‘破凈潮’后,投資者風險偏好更加趨于穩健,理財產品的贖回需求相對較強,進而導致產品規模下降,或觸發中止運營的閾值。二是從供給端來看,部分理財產生收益不確定性較大,或將面臨凈值波動,提前終止有利于最大程度保障投資者合法權益。”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杜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終止部分理財產品將不會對市場產生影響。資管新規落地后,理財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當理財產品存在運營不當等問題時,通過合理程序退出市場也是提升理財市場發展質量的重要環節。
業內專家認為,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后,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屬于正?,F象。未來如何提升投研能力、產品設計能力和資產投資能力,減少產品凈值波動,并引導投資者真正理解和接受“真凈值”時代下收益風險共擔的本質,是銀行理財公司需要面對的挑戰。
多款理財產品現“提前終止”
開年至今,已有多只理財產品提前“退場”。截至目前,已有信銀理財、中郵理財、交銀理財、華夏理財、寧銀理財、中原銀行、盛京銀行等多家銀行及理財子公司發布公告,宣布提前終止部分理財產品。
以交銀理財為例,其日前發布公告稱,根據市場情況,經合理評估,我司將于2023年4月7日提前終止交銀理財穩享固收增強兩年定開26號理財產品。
3月15日,華夏理財發布了一則提前終止公告,表示“根據市場及投資運作情況,為最大程度保障投資者利益”,決定將“華夏理財權益打新一年定開理財產品1號”的理財產品于2023年3月22日提前終止。產品說明書中顯示,該產品為開放式權益類產品,風險等級為PR4級(中高風險),成立于2021年3月24日,業績比較基準為4.2%—5%。
從今年各家銀行發布的提前終止產品公告內容來看,涉及原因較為多樣,包括優化產品體系、業務管理需要、產品規模過小、根據市場及運作情況合理評估,為最大程度保障投資者權益等多種原因。
“自理財凈值化轉型以來,理財產品提前終止現象越發常見。”某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工作人員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產品的凈值隨市場行情波動,業績表現不佳、凈值波動大、管理規模小的產品提前終止屬于正?,F象。
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記者表示,如果理財產品設有提前終止條款或監管制度有明確要求,理財產品可以提前終止運作,但銀行及理財子公司應充分披露相關信息,及時告知投資者并做好資金兌付工作,妥善保護好投資者合法權益。同時,進一步加強投資者教育,引導投資者全面理性看待理財市場變化。
提升機構投研能力是關鍵
多款銀行理財產品提前終止運營給銀行理財在未來運營中有什么啟示?杜陽表示,盡管一些不可控因素可能導致產品凈值出現較大波動,但這恰恰是考驗銀行機構策略選擇的最佳機會。未來銀行理財機構經營能力建設仍聚焦于提升投研能力,需要不斷優化理財產品的投研思維,提升研究深度,形成差異化的投資策略,并積極與同業進行溝通交流,將凈值回撤控制在可控區間內,提升投資者信心。
易觀分析金融行業高級咨詢顧問蘇筱芮建議,從客群層面來看,個人投資者為銀行理財市場的主力,更偏好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銀行需要根據重點客群的偏好來設計和發行相應產品。
雖然有部分銀行理財產品提前“退場”,但是整體來說,今年理財市場的機遇大于挑戰。隨著今年經濟的復蘇和資本市場的回暖,銀行理財市場在經歷低潮之后有望迎來更平穩的修復和增長。值得一提的是,近期銀行理財發行規模正在持續回暖。根據華泰證券研報數據顯示,2月份全市場發行理財產品2998份,環比上漲28.6%,同比上漲36.6%,環比及同比增速較前一月上行明顯。
此外,從近期理財產品的凈值來看,行業已經得到了修復,多數產品凈值已經創下市場調整過后的新高,與此同時,理財凈值“破凈”比例下滑,理財市場在逐步回歸常態,投資者的理財投資需求也在回暖。
(編輯 孫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