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 id="karks"><acronym id="karks"><u id="karks"></u></acronym></em>
    <tbody id="karks"><pre id="karks"></pre></tbody>
    <tbody id="karks"><center id="karks"></center></tbody>
  • <tbody id="karks"><pre id="karks"></pre></tbody>

    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
    下載客戶端

    您所在的位置: 網站首頁 > 金融機構 > 銀行 > 正文

    銀行理財子公司產品破凈率連續六周下滑 業界稱“螺旋形”贖回或將頻繁出現

    2023-02-14 00:40  來源: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蘇向杲

        隨著債市回暖及銀行理財產品贖回壓力緩釋,銀行理財產品破凈率持續下行。廣發證券固收團隊2月12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月10日,全國范圍內全部銀行理財子公司的理財產品破凈率保持下降趨勢,由2月3日的11.9%下降至2月10日的10.8%。這已是連續第六周(剔除春節)出現下滑。

        破凈指的是理財產品凈值低于1元,破凈率指的是破凈理財產品數量占理財產品總量的比例。資管新規后,銀行理財產品的破凈率與市場波動、投資者贖回等因素密切相關。就未來破凈率趨勢,受訪人士認為,短期內破凈率再次大幅抬升的概率較小,但從長期來看,理財負反饋效應導致的“螺旋形”贖回現象將會長期存在,且會頻繁出現,其有可能會持續引發理財產品凈值波動。

        “螺旋形”贖回現象

        將會持續出現

        “螺旋形”贖回現象為:債市/股市下跌—投資者贖回—機構被迫拋售資產—市場持續下跌—投資者繼續贖回。

        該現象曾在去年兩次引發理財產品大規模破凈,且第二次大規模破凈一直延續至今。去年第一季度,股債雙殺,理財產品破凈率逐漸提升,去年3月中旬達到階段性高點(16.4%)。去年二季度、三季度,債市回暖,股市修復,理財產品凈值回升,破凈率回落。去年11月份、12月份,債市調整疊加股市下跌,12月20日破凈率升至22.7%。

        在業內人士看來,“螺旋形”贖回現象將會持續出現。冠苕咨詢創始人周毅欽對記者表示,理財負反饋效應導致的“螺旋形”贖回現象將會長期存在,且可能每年都會出現,出現頻率或高于公募基金。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

        首先,在投資者結構方面,銀行理財產品和公募基金兩者的投資者結構各異,公募基金產品以機構客戶為主,銀行理財產品以個人投資者為主,這導致銀行理財市場更容易出現羊群效應。

        其次,在客戶風險偏好方面,近年來,銀行理財客戶投資偏好趨向保守,但銀行理財產品依然以追求高杠桿和絕對收益的策略為主,兩者之間背道而馳。

        再者,在產品結構方面,銀行理財產品大多以開放式、低風險等級、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且各理財公司投資策略高度相似,這就產生了趨同效應,即投資者低風險、開放式的購買偏好和理財公司不斷擴大的流動性風險的管理難度之間形成背離。

        最后,在交易結構方面,投資者對于凈值波動的態度越來越趨于保守,而銀行理財投資端以市值法估值的債權類資產規模在不斷擴大,且信用債投資賽道擁擠,這形成了新矛盾。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亦對記者表示,銀行理財產品出現破凈一方面與市場波動有關;另一方面也與理財凈值化、資管轉型還未完全結束等有關。從風險偏好層面看,投資者短期風險偏好沒有提升,但產品風險開始顯性化,導致銀行理財出現供求錯配。

        此外,在民生理財總裁張昌林看來,2022年11月份債券市場波動幅度與以往相比較為劇烈,但從絕對收益變化看,其波動水平與資本市場、股票市場相比并不算大。之所以引發恐慌,除了投資者對波動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高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銀行理財的產品體系、結構、風險收益定位亟待優化。目前銀行理財產品中,80%以上都是1年期和1年以內期限的產品,以3個月至6個月為主力期限,而銀行理財持有債券規模超20萬億元,持有的信用債體量占整個信用債市場份額的30%。銀行理財集中布局如此短期限的產品,很容易對債券市場波動造成放大效應,使其波動幅度相對于產品期限明顯偏高。

        理財公司投教之路

        仍面臨較大挑戰

        經歷去年兩次理財產品大范圍破凈之后,銀行及理財公司開始調整產品策略,并更加關注大規模贖回對凈值的影響,多位業內人士也從經營策略等方面給出了建議。

        周毅欽表示,一是,建議機構加強封閉式產品的發行,近幾年封閉式產品募集規模占比不斷下降,按此發展,未來行業產品結構可能較為畸形。二是,建議強化對“業績比較基準”的監管,近期中銀協已有所行動。三是,強化投資者教育,包括業績比較基準、風險承受能力、凈值波動、長期投資等四方面。

        張昌林建議,一是回歸短中長期不同產品風險定位。二是降低短期產品收益預期,從而實質性降低短期產品的風險敞口。三是針對中長期不同風險等級產品,事先設定風險收益特征,嚴格做好波動管理。

        曾剛表示,首先,銀行和理財公司要審慎發展業務,不追求規模的過度擴張,開發適合客戶風險偏好特征的產品,根據客戶風險偏好推薦合適的產品。其次,加強與客戶的溝通,夯實客戶基礎。再者,以適當的方式控制產品凈值波動,做好回撤管理。

        農銀理財總裁段兵認為,目前客戶仍難以接受銀行理財產品賠錢,甚至難以接受收益不達預期。此外,銀行理財客戶更傾向于將理財產品作為現金管理工具,缺乏長期投資理念。理財公司的投教之路仍然面臨較大挑戰,應結合商業銀行客群特點,建立適應銀行理財的投教體系,為行業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客戶基礎。

    -證券日報網
    • 24小時排行 一周排行
    欧美一级A片中文字幕
  • <em id="karks"><acronym id="karks"><u id="karks"></u></acronym></em>
    <tbody id="karks"><pre id="karks"></pre></tbody>
    <tbody id="karks"><center id="karks"></center></tbody>
  • <tbody id="karks"><pre id="karks"></pre></tbody>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證券日報APP

    掃一掃,即可下載

    官方微信

    掃一掃,加關注

    官方微博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