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潔 見習記者 陳瀟
2月16日,共享辦公室營運商WeWork披露2022會計年度第四季與全年財報。財報顯示,截至去年12月31日,公司第四季收入為8.48億美元,同比增長18%,但仍不及市場預期。
此外,2022年全年,WeWork營收報32.45億美元,而2021年為25.70美元;2022年WeWork凈損報22.5億美元,而2021年凈損報46.32億美元。盡管,營收增長,虧損則正在收窄。但據記者了解,WeWork自2019年披露財報以來,連續4年虧損,累計虧損金額已達130億美元。
展望未來,WeWork預估今年第一季營收介在8.3億美元至8.55億美元,經調整后EBITDA介在虧損2500萬美元至收支平衡。該公司還預估,2023年有望實現現金流轉正。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Wewok自2019年披露財報以來,已經連續4年虧損。國內同行業優客工場財報也并不容樂觀,自2018年以來,虧損仍在擴大。
共享辦公到底是不是一個好的商業模式?又能否在經歷重重考驗后重新盈利?這或許是對如今行業從業者們的靈魂拷問。
從大熱到遇冷
行業遭遇盈利困境
據了解,共享辦公是一種為降低辦公室租賃成本而進行共享辦公的新型商業模式,WeWork成立于2010年,為此行業的先驅者,成立之初曾頗受資本追捧。
2019年,WeWork在美國謀求上市,稱估值已達470億美元。2021年10月份,WeWork于紐交所公開掛牌上市,當日開盤價11.28美元/股。然而截至2023年2月16日收盤,WeWork僅收于1.69美元/股,總市值為12.30億美元,距離首日上市已跌去近85%,股價似乎顯示出公司高開低走的命運。
“我們一直領導未來的靈活工作方式。無論您是一個人的團隊,還是發展中的初創公司,亦或是財富500強企業,我們都能提供符合您工作方式的靈活解決方案。”WeWork官網顯示。
然而,隨著共享辦公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市場卻并似乎沒有站在“未來”這一邊。國內同行業優客工場財報也并不容樂觀,自2018年以來虧損仍在不斷擴大,2021年累計虧損金額已超36億元人民幣。
“共享辦公作為地產租賃的一個分支,早期以分享經濟的理念迅速崛起,并吸引了大量創業者和自由職業者的加入。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競爭對手涌入市場,市場供求關系變得更加不平衡,共享辦公的盈利模式受到了挑戰,WeWork等共享辦公企業近年來業績不佳的原因,與其商業模式以及競爭環境密不可分。”匯生國際融資總裁黃立沖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共享辦公的商業模式主要依賴賺取空間的單位面積。一旦競爭一激烈,就很難維持盈利。在這樣的情況下,盡管行業內企業在不斷努力提高效率和減少成本,但是由于市場上存在過度供應和價格戰等因素,這些舉措并沒有帶來明顯的改善。”黃立沖如是說。
此外,受到科技公司裁員等影響,WeWork上月表示計劃在全球范圍內裁撤300人,還宣布退出美國40家門市,由此來看,創業企業的生存狀態對于共享辦公行業至關重要。
商業模式不能照搬
行業需積極尋找新盈利點
“首先,WeWork等共享辦公企業的投資模式和運營模式并非適用于所有共享辦公企業。很多人誤認為WeWork宣傳的模式是一種可以長期存活的模式,然而這并不一定是事實。”黃立沖表示,共享辦公的柔性辦公室和商務中心已經存在很久了,雖然它們也會受到經濟周期的沖擊,但是大部分能夠盈利的共享辦公企業都堅持了下來,如當年的雷格斯、TheExecutiveOffice等。
此外,相較其他“共享經濟”的輕資產運營,WeWork屬于重資產業態,它首先需要墊付錢,從房東手里拿下房子的長期使用權,然后通過向企業和個人短期租賃,賺取差價,而這種模式則相當依賴現金流。
從財報上看,WeWork實體入住率維持在70%左右,重資產模式帶來了巨大的運營費用,此外,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凈資產為-34.36億美元,持續經營能力有較大不確定性。
“共享辦公企業需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適合自己的商業模式,而不是盲目跟風。”黃立沖表示,過去從業者的經驗顯示,越是一味復制WeWork,虧損越加嚴重。
“共享辦公的未來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市場需求是真實存在的,尤其是對一些創業類企業和小微企業更是如此,但在實踐中似乎并沒有跑通,也就是持續虧損和不賺錢,導致其無法繼續玩下去,這當然和之前資本過度追捧之下的行業過熱與估值過高問題有關,但也要求行業再度理性回歸到以現金流和盈利為中心的模式。”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
“總的來說,共享辦公目前的商業模式仍有一定的局限性。公司需要在服務、社區建設和其他增值服務方面尋找新的盈利點,否則,它們將很難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維持盈利。”黃立沖表示。
(編輯 喬川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