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王寧
2022年,理財凈值化轉型的深入讓公募基金迎來蓬勃發展,但市場的諸多不確定性也讓基金經理們迎來全方位考驗。
“基金經理既要注重安全邊際,也要注重收益部分。”嘉實基金基金經理蔡丞豐近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專訪時表示,“ESG是主動投資的良好輔助工具,將ESG嵌入投研體系,可以找到可持續、有競爭力的企業,既重視了行業亮點和增長點,也排除了可能會暴雷的公司,增加收益,降低風險。”
對于后市展望,蔡丞豐重點看好大健康和周期制造兩條主線,以及碳中和主題下的新能源和科技股板塊。
拓展全市場“能力圈”
一個人的工作經歷中藏著他的工作能力,基金經理更是如此。從海外學成后的蔡丞豐一直從事著投研工作,至今已有14年。這期間,他在港股、美股都有過扎實積累,隨后轉戰A股,使其形成了敏銳的全球視野,并擅長借鑒海外經濟及產業發展路徑,深入挖掘中國機會。
在數十年如一日深耕投研的經歷中,根植于半導體行業的蔡丞豐,一步一個腳印,將自身的能力圈從最熟悉的半導體逐漸拓展至新能源和創新藥等科技領域,甚至覆蓋全行業、全市場。
廣闊的領域和海量的標的鍛煉出了蔡丞豐獨特的投資理念,“看企業最終要從表層到內層,而內核要素又集中體現在人和機制方面。”
“從挑選行業及公司,到觀察公司的商業模式,再到關注管理層和運作機制,尤其對ESG的注重,層層下沉,相當于是百里挑一的選股框架,這樣的個股是具有投資價值的標的。”蔡丞豐進一步介紹說。
因此,蔡丞豐主張從賽道、模式、人三大維度精選標的,實現全方位的立體式投資理念。首先是優選中高增長賽道,要“大市場、能看遠、能看長”;其次是追本溯源看企業商業模式的本質,如技術、管理、品牌、成本等方面優勢;此外看中在能力、組織、治理上選擇能夠長期跑贏的企業家。
ESG賦能主動投資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深入人心,以及“雙碳”目標有序推進,資本市場對ESG(環境、社會、治理)關注度日益提高。
為什么如此重視ESG?蔡丞豐表示,中國經濟要步入高質量發展模式,企業就要摒棄規模之上或財務至上理念,更注重合作方的利益,包括客戶、供應商、員工,乃至社會利益。
從投資者的角度來看,借助ESG理念篩選標的,可以找到可持續、有競爭力的企業。一方面,既重視了有機會行業的增長點和亮點,增加收益,另一方面,又排除了可能暴雷的公司,降低風險。
而基于ESG這種能夠獲得持續正反饋的投資優勢,以嘉實基金為代表的公募基金正積極探索ESG投資本地化實踐,構建了與國際標準接軌并符合中國本土特色的ESG評估體系,并陸續推出了嘉實ESG可持續投資、嘉實碳中和主題混合、嘉實綠色主題股票、嘉實長三角ESG純債基金等多只相關產品。
那么,如何通過ESG工具為主動投資“保駕護航”?擬任嘉實ESG可持續投資基金經理的蔡丞豐認為,要將ESG嵌入到投研框架中,把ESG評估體系作為一道篩選程序,“ESG不是一類標簽,也不是一個主題基金,而是用ESG理念去篩選標的的一個全行業、全市場基金。”
“ESG基金不應該是投在某些賽道里,漲的時候猛,跌的時候也猛,而是要挑選出價值被低估的行業及企業,既保證收益,也排除風險,為基民提供收益好但回撤小的持有體驗。”蔡丞豐總結道。
“首先,要重安全邊際,積累‘安全墊’,其次要注重收益部分,切勿忽視下行風險,踐行ESG理念兼顧考慮向上受益和向下風險。”蔡丞豐表示。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回暖跡象明顯。對于后市的展望,蔡丞豐認為,考慮到國際面趨向緩和、外圍市場階段性放松,以及國內經濟溫和復蘇等因素影響,整體向上空間大于向下風險,“倉位的建倉上會稍快一些,適度放慢防御部分。”
蔡丞豐重點看好醫藥和復蘇兩條線,醫藥板塊,持續下跌后經歷去泡沫過程,今年創新藥上市將為行業帶來新的催化劑,推升未來基本面;復蘇鏈方面,傾向于周期優于消費,去年整個行業上下游處于“上肥下瘦”,今年周期板塊中將適度加大對腰部行業的關注。
蔡丞豐表示,碳中和主題下,新舊能源相互輝映,可持續發展蘊含著廣闊的投資機會,重點關注以智能電動車、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以半導體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科技,以工業金屬和造紙建材為主的周期制造板塊,以及大健康等四大方向。
“按目前的判斷和想法,大健康會是20%-30%的收益,20%-30%的科技+光車儲,20%-30%的周期+消費,配置均衡中偏成長多一些。”蔡丞豐補充道。
(編輯 才山丹)